
師從宋老師研究CTI技術,是在19年前,他剛從美國做了半年的訪問學者回來。除了傳統(tǒng)的CAD和無線通信研究外,計算機和通信的結合(CTI: 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)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。事實上正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通信產(chǎn)業(yè)和計算機產(chǎn)業(yè)在國內(nèi)進入一個“同時爆發(fā)和普及”的時代,一直到今天。而從全球的情況看,電話通信要比計算機的普及要早很多。這就使得國內(nèi)的通信產(chǎn)業(yè)在迅速發(fā)展過程中,和同時高速發(fā)展的計算機產(chǎn)業(yè)不時的碰撞,迸發(fā)出斑斕的色彩。90年代火爆的聲訊臺(其實就是IVR應用)是一個典型的例子,計算機的語音處理、存儲技術恰好發(fā)展到能夠和電話網(wǎng)進行低成本的融合,趕上了國內(nèi)電話的迅速普及浪潮。而對于電話很早普及的發(fā)達國家,聲訊臺要冷清的多。
因為我的計算機通信專業(yè)背景,便成了宋老師CTI研究的主要助手。在消化國外的新技術同時,也很自然的接觸各種CTI技術的應用,包括聲訊臺、語音信箱、電話錄音、IP電話、呼叫中心等等。90年代是讓人熱血沸騰的10年,一方面看到類似聲訊臺、電話炒股的火爆,一方面還能感受各種新技術帶來令人激動的商業(yè)憧憬。記得在97年開始研究IP電話時,每每聊到IP電話會給當時天價的長途電話費用帶來的沖擊,聽者無不動容。
只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,聲訊臺、IP話吧等當年熱鬧非凡的應用就和呼啦圈一樣,倏忽冷了。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,當電話費不如二師兄受關注的今天,還有多少人關注用IP電話去省電話費呢,尤其是微信的出現(xiàn),和別人語音聊天卻沒有賬單。應用面目全非了,但是,這些技術都還在,而且在一個常青樹級的應用中,都能找到它們的影子。這個應用就是呼叫中心。
呼叫中心是CTI技術最清晰又模糊的應用。清晰是指呼叫中心一定有CTI技術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呼叫中心,模糊是指它包含了如此多的CTI相關的技術,以致于到今天眾人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門。很多人的概念里,呼叫中心三大塊:排隊機、IVR和錄音。其實,這里的排隊機是指:
PBX + 交換機的控制接口(這個接口通常被稱為CTI 接口) + ACD(算法)。
我們換個寫法:
呼叫中心 = PBX + CTI接口 + ACD + IVR + 錄音
令人犯暈的是,IVR和錄音,恰恰又是CTI技術的一部分,CTI接口自然也屬于CTI技術,那上面的等式豈不成了:
呼叫中心 = PBX + CTI技術
錯嗎?不錯。對嗎?也對。CTI技術廣義上覆蓋了IVR、錄音、ACD等等,狹義的理解,則特指PBX的CTI接口或者IVR里的計算機語音處理技術。
所以,從狹義上看,CTI研究了20年是比較奇怪的,但是從廣義上看,CTI技術還遠遠沒有封閉它的空間。前幾年很時髦的智能外撥技術,包括預測外撥、預覽外撥、貪婪外撥等等,其實就是ACD技術的一種。通常的呼叫中心ACD理解就是把呼叫分配給座席,用下面的公式可以表示:
呼叫隊列 → 座席隊列
箭頭反過來,改成:
呼叫隊列 ← 座席隊列
仍然是根據(jù)座席的情況,自動分配呼叫(ACD: Automatic Call Distribution),只是方向反了,ACD變成了R-ACD(Reversed Automatic Call Distribution),就成了所謂的智能外撥。在實際的系統(tǒng)中,智能外撥使得呼叫中心的復雜度和外延度的增加不是一星半點,但R-ACD還是某種ACD,ACD屬于CTI技術范疇,所以,復雜的智能外撥也屬于CTI技術。
聽起來很繞,的確如此,所以到今天,我還是沒有翻出CTI技術這個如來神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