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ter Zou 2006/06/26
自從“關于呼叫中心管理工具答疑之二”有關“顧客體驗模式”內容提出后,有同行問:“如何確立顧客體驗模式呢?” 筆者特就此作答。確立顧客體驗模式是BPM形成的先決條件!翱瞻譈PM起點法”立意于假設“流程設計者本身最了解顧客”;特別強調運用“自身體驗法”為起點,置己于彼,換位思考,以對人性的認同彌補各人間感悟性的差距。
心理學家馬斯洛的“人類心理需求五層論”,可以幫助辯別顧客體驗的需求層次,因為體驗是心理需要的表現(xiàn)方式,無視顧客心理需要特征就無從了解其體驗特點。對于呼叫中心流程設計者而言,可以將顧客不同的心理需要理解成對于信息需求的差異,包括信息的內容與形式的不同。如果按信息內容分類,無疑更符合心理學規(guī)律,但呼叫中心管理需要的是量化指標,因而按信息形式分類更有意義。按照這個思路,不妨將呼叫中心顧客體驗按信息形式的復雜度分成五個識別層次:
- 一. 符號信息識別級:簡單明了,一目了然,比如114查號臺服務。
二. 程序信息識別級:結構簡單,明確排列,比如問路訂票等服務。
三. 方式信息識別級:內容較多,方式單一,比如組團旅行等服務。
四. 方法信息識別級:分門別類,方式多樣,比如工業(yè)設備租售等。
五. 咨詢信息識別級:信息互動,層層深入,比如個人理財咨詢等。
具體事例中,114查號臺類的需要最短的處理時間(AHT),最高的服務水平(SL),而相應的人員分工少,腳本簡易,流程單一,CRM數(shù)據(jù)相關性低,IT組構中可省IVR和外呼等部份;而咨詢級的極強調CRM數(shù)據(jù)庫與知識庫建設;方法級的則特別關注座席的層與面的分工和IVR的作用。在運用時,層與面的分工可以與CRM數(shù)據(jù)建設結合,IVR應用與服務水平管理平衡等等,如此類推,以層級為參考,但不為層級所局限。
筆者認同馬斯洛“分層次,不劃線”的原則;希望這五個層次的劃分可做為分析顧客體驗的思路,而非固定格局。常言道:“吃飯不數(shù)米”;要知道飯好吃不好吃,不需要證明每粒米是否好吃,整體效果好就是好。每個層次既獨立又相連,相生相克,需要我們靈活分解,綜合運用,力求整體效果,使BPM設計真正依據(jù)顧客體驗,提高顧客滿意度。
(作者 :中國直復營銷實驗室 高級顧問 海外專家)
作者獨家提供CTI論壇稿件,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網(wǎng)站聯(lián)系。
優(yōu)勝資訊公司供稿 CTI論壇編輯